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诸城)人。自幼喜爱读书、绘画。及长,游学京师开封,工于界画(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画。因作画时用界尺作线,故称界画),尤擅城郭、舟车、屋宇、市肆(市中商店)、桥梁等,自成一家。后入皇家翰林画院为待诏,专事绘画,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大部分已经失传,流传到今天的,只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两件。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大约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该画的主题是描写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民的生活状况。当时,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同时又受到辽、金、西夏等外族接二连三的入侵。不久,靖康之变(1127年)结束了北宋王朝的命运。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张择端创作了反映“汴京盛世伟观”的画卷,目的不是粉饰太平,而是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并告诫为人君者、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在民族饱受侵略、河山面临沦亡之时,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清明上河图》表达了人民渴望有一个兴盛的国家、安宁的社会的强烈愿望。
《清明上河图》全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面从汴京城东郊开始,远处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渐渐有村落出现,道路亦逐渐宽广,刚发芽的柳林丛中,远处有一队郊游者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乘轿,轿顶上插着新折的柳枝。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由村落而至城关,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饮食小店;河边停泊着一条小型货船,货主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再向西去,便接近虹桥了,河边停靠着许多大型货船,有的在紧张地装卸货物,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有一队纤夫正在用力拉着一条大船缓慢地行进。有条大船已驶到桥下,桥下水流湍急,行船极难,桅杆已经放倒,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对岸处停泊的一条大船顶篷上,有两个人伸着手高声指点他们过桥;另有一条大船已从桥西露出半个船身,船头上的人表现出安然自得的神色,看来已经安全通过;虹桥上挤满了人群,他们伏在栏杆上,正在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再向西去,汴河转弯出了画面。经过两个十字街口,便出现了护城河,河上有桥,也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过了桥便是高大的城门楼。进城后,街道更加整齐。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称为“正店”的高大酒楼,扎彩的欢门面向大街,达官贵人从欢门出出进进,看来他们是这些高级酒楼的常客;有“久住王员外家”的一块招牌高出屋顶竖立着,看来这是一位医生的住处;十字路口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有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南面街口上有一个写着“解”字的招牌,许多人围在一起,好像在议论什么,看来这是一家当铺;另外,檀香店、药材店、肉店、杂货店……以及各种食品摊子,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大街上的行人很多,有骑马的、乘轿的、赶骆驼的、推车的、赶车的、散步的、挑担的、挑选商品的等等。从身份上看,有官员、商贩、车夫、轿夫、工匠、僧道,还有带小孩玩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