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丛竹图 》
《丛竹图 》简介
《丛竹图 》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 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 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郑燮简介
郑板桥 (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同情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书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