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为书画者,极重人品学问,进德修业,以期大成。
书画家成功与否,当视其能否奉献杰出的或是优秀的作品;而作品之质量,则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修养水准。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讲:“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
松梅群鹤图——潘天寿作品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劲挺洗练,境界雄奇壮阔。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众所周知,在登峰造极的努力之途中,最最重要的当是“道德风骨”这一为首的条件了。因为凡献身书画事业者,人格高尚,才能达到书品、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统一,有此,其创作成就才会为世人叹服。于是,古住今来书画界前辈们修身治业的典范事例,以此内容为主的大量史实、轶事、传说,便备受称道,代代相传,成为良好的教材。鉴于如上情况,笔者便不吝力薄,倾心十余载,广泛搜集,录得古今书画家道德修养风貌数百事例,择其优者,冠以《古今书画名人故事》之名成书问世,以期和大家共品其中滋味,汲取良好之营养。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