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竹由解簟渐成枝杆,枝杆由多节构成。以大小分枝杆、分枝桠。大为杆、小为枝、再小为桠。
杆上节间长出为枝、枝上节间长出为丫,皆为对生。
枝干凸起之环,虽无名目,但在画法却呼为勾.无勾不成节,远竹不须勾。画干一般由下而上,如竹之发;有时也可由上而下,因笔底墨色所需要。
如要画一竿远去,一竿迎面而来则笔底淡、笔端浓,由下而上画完远去之竿;笔中尚有余墨则可从上而下,把迎面而来的一竿画出。
这是因笔中墨色的浓淡和笔意走势的要求而定。
竿由节所构成,要画好竿,必先画好节,叫做画节发竿。
节为端直之体,所谓杆弯节不弯。节与节不要紧接,要留空、待填勾。
用墨则醮中度墨色,挤稍干,由笔尖吸进稍浓的墨或稍淡的墨;稍停片刻,候笔中墨色有所互渗交流,才起笔。
起笔轻按微提,中锋运笔疾缓当以笔中乾湿,造型肥瘦而定,使成瘦腰篆划,再轻按往左收笔。
由于吸入笔芯墨色的变化不同,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墨韵的效果:一是边缘浓、中间渐淡,可表现受光效果的现象;
一是边缘淡、中间渐浓,可表现背光效果的现象。
另一种是焦墨写出,也有受光效果的现象。虽然光影效果,不是传统中国画所要求,但它是客观所在;这样的用笔方法所形成的效果,既有渗透渐变以符合气韵生动的要求; 又是现代光影观念的表达。
长竿的节,不能一样长短(匀长匀短)、要有变化,中段要略长,上下渐短,表达仰视、平视、俯视,如山水画之高远、平远、深远的道理。这样才能在尺幅的载体上,画出寻寻的长竿来。
枝杆由近至远,用墨由浓渐淡,节由下而上,由长渐短;枝杆由远至近,用墨由淡渐浓,节由下而上、由短渐长。
除了枝杆,枝桠之外,还各有名目:生枝叶处叫丁香头、丁香三合处叫做雀爪,连接雀爪之直桠叫钗股,从外画入叫垛叠,从内画出叫做迸跳。
以至顶梢生枝之鹿角、鱼骨,名号不同却都是枝桠之别称。在叶外和疏叶时用之。
画勾点节,画欲如草书。起笔、运笔、收笔相应按、提、按的笔法,如书法所要求;用力自然由重而轻而重以体现书法的韵味。勾勾形态,要根据它在杆的上(仰)、中(平)、下(俯)位置的不同而相应变化。
表示枝杆向高处生发而仰视的节间的勾,形状要写成“”字向上弧,叫做如鸟看腹。看腹。
表示枝杆从下向上生发的俯视的节间的勾,形状要写成“心”字,向下弧如银钩叫做反丁。
表示枝杆的节间的勾,是落在视平上的视域,节间的勾形状要写成“八”字,叫做蜻蜓眼,只欲虚中,不必用弧来表现。
勾与节的配搭,位置也须讲究。勾的形状是属于下弧的“心”要靠近下一节而与上一节要有距离。勾的形状是属于用上弧的“八”要靠近上一节而与下一节要有距离,但距离不要留得太多,因为勾下毕竟是背光部分。勾的形状是属于不用弧的“八”则要落在上下节间之左右,但节间要靠近。
勾的用墨要比节浓,在节的墨稍干再写勾让墨彩渗透,产生光影效果。竹节之写勾,如画人物之点睛,顿觉生动。
画竹杆之忌之所谓杖鼓、对节、挟篱、压边,当力求避免;但由于墨色有了差别而产生了立面空间,也就起了变化。
画竹子技法
时间:2010-08-13 15:28来源:99字画网作者:侍墨点击:
次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