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书画常识 > 正文

书画作伪的秘密

时间:2013-08-20 13:51来源:99字画网作者:冯华伟点击:

历代名家的笔墨丹青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精神之所在。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珍贵,以致价值连城,所以传世书画中,冒名顶替者,以假乱真者,瞒天欺人者,数量委实可观。

书画的伪作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在其过世不久,甚至当时,就出现了伪作。隋唐以来,以复制品或伪冒充当真迹的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复制、伪作大名家的书画作品的事情,不但见于文字记载,而且有为数不少的复制品、伪品传世。除了有意伪造,又有在当时并不是有意伪造,而是有人照范本临摹学习绘画而成的,临本传下来却被后人当作了真迹,有的本事小名家作品,或无名提款,被该款伪托或误定为某大名家之作。

由于书画作伪并非始于近代,同时又兼有很多种的复杂情况。导致书画的辨别真伪成为一件不简单的事情。肩带的书画作伪,不仅沿袭了前期的各种手段、经验,而且形成了规模和体系。特别是一些专做伪作的店铺和作坊,对伪造各大名家之作,已经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和与之相近的纸卷以及工具。这就使得伪作更加难辨。

据北京籍贯的一位老先生将,它的父辈字民国时期就是专门为一家书画作伪的店铺承担伪作之劳,其父辈书画的基本功深厚,但为生活所困,每每为店铺仿制名家墨迹。店家往往会出示某名家真迹与他,同时送来已经做旧的纸卷,由他在上面书写与印章的人专门刻制。纸卷和印泥是由专事刺刀的作坊霍格人特制的(也有用书画家那一时代纸、墨的),装裱也有专人负责,多方伪装作旧。经过如此一番加工制作,伪品即可乱真。老人还讲,当时干伪作行道的人根据每个人的书法特征,仿造某家作品是各有侧重的。如有的书风苍润严谨,则专仿文征明;有的书风波磔而得“六分半书”之法,则专仿郑板桥;有的具貌丰骨劲之味,则专访刘石庵;有的具淳厚超脱之气,则专仿翁同稣。所作之书,皆与真迹相差无几。‘其中有一位无名之土仿清代大书家王文治之作,竟比真品更具神韵。可惜这些人因声名不重而一味作伪,一个个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以他们的乱真之作给书画的鉴藏带来了难以理清的混乱。

与这种作伪手段配套进行的,还有一套令人难测的售伪办法。根据民国时的资料记载,我们将旧社会北京的一些不占门市的古玩商号制造和兜售伪书假画的行径一并作一介绍。

这些欺人的商号往往雇用10岁上下的学徒,先让他们任意书写绘画,半年后,掌柜斟别何人长于写字、何人长于绘画,凡有一长者则留,不行的就遣散出去。又过半年,掌柜将他们每个人作品详细审查,看何入之字类何人之体、何人之画类何人之笔。然后,为他们选择与其书其画相类的古人书画,专事摹仿。如有的学徒的字近似董.jt昌,则由掌柜觅来董其昌的真迹,令其学习;有的学徒的画类似唐伯虎,则由掌柜寻得唐伯虎的真迹,令其学习。分定之后,学徒照指定的书或画终日终年临摹不止,而且不许他们看其他任何入的作品,也不准参与任何事情。以防乱目扰神。这样10年、20年、30年过去,虽不能个个学成终有一两个可以乱真者。这时,掌柜才拿来该名人(如董其昌、唐伯虎)平常所用的纸、墨,令其以该名人生平故实设词立意,以该名人笔法写字作画,使之与该名人真迹完全相同,毫无破绽。书画作伪即成,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伪售阶段。

推销伪书假画一般不在本地,而多选在该名人的出生地或滞留最久的地方。他们串通那里的书铺、小摊或旧货铺,托为代售,而且不将全部伪作摆出来,每次只悬挂一幅。当地书铺、小摊的主人故意装作不了解这件作品的真正价值,且于言谈中流露出这类作品在当地常有发现、本地人不以为宝的意思。到此地游历或前来收买古玩的外乡人,必然想到这是某某名人的故乡或滞留之地,本来就抱有得见该名人真迹的希望,只要见到这类作品,大多不存真伪之考虑,不管索价高低,必定设法购得;而且一旦购得,便秘不示人,自以为平生奇遇,大占便宜,却不知是中了售伪者的奸计。作伪之术,可谓高矣!售伪之法,堪称绝矣!古今中外,收藏者由于不能辨真伪与明是非而上当受骗的,是大有人在的。可见,购藏名人书画必须慎之又慎。不知实情的人凭着想当然的推断,或心存侥幸,不作认真思索和判别,极易陷入他人圈套,最终后悔莫及。

伪书假画除了有摹仿和臆造的,还有对不落款、不盖章的旧书画补款改题以增其身价的;右以“金蝉脱壳”之法,将原书画本身挖去,利用原装裱嵌进伪本的;有的通过改款将晚期的书画之作改为早期的书画家之作的;也有的专干拼凑的把戏,从几件作品中各取一部,组织成章,乍看起来各部分好像都有来历,组合在一起并不谐调。现今,一些画店、画廊甚至与作伪者相互勾结,沆瀣一气,欺骗买家。更有一批“专业户”专干作伪的营生。有人曾在一座破庙里看到一家作坊。坊主自称不论什么名人杰作,他们都能仿造。这里有人仿画,有人仿落款,有人仿题诗,有人仿印鉴,一环扣一环,流水作业,应有尽有。作为书画鉴赏者,只有对伪品作深入的研究,明其心机,知其底蕴,方能获得“真宝”。所谓“既想知真,必须知假;不能知假,亦难辨真”,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在大量的书画中知真辨假并从中获得“真宝”呢?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以古书画为师。”这确是至理名言。据先生自己讲,他早年买过假王原祁的画轴,从中他吸取了教训,进而得出“多看实物,多作比较,以便逐步认清各个时代各个重要作家的作品的面貌”的深刻体会。他不但自己收集书画藏品,还结识了不少书画收藏家和古玩商家,使他有更多机会目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真迹,有的画,他反复临摹,揣摩其中的精髓、神韵,这样他才能逐步从“吃”尽假画的窘境中解脱出来。他在《我和书画鉴定》一文中说:“古书画的真伪,主要在笔墨的异同区别上,要熟悉这一点,依靠相片、影印本都是不可靠的。必须画对书画实物才能把一笔一划看的清楚。”有人提出,鉴定古书画主要靠“目鉴”与“考订”。“目鉴”是面对面的对作品凭视觉观察辨识;“考订”是借文献对作品的真伪优劣考核订正。“目鉴”与“考订”均匀多看实物,多做比较为前提。受人尊崇的书画鉴定家五一不是饱览书画实物的人。他们高水平的判断能力正式他们数以十年观察、体会、研究的结晶。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