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牡丹画专场:http://www.99zihua.com/gallery-22-grid.html
牡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牡丹的“国色天香”备受推崇,自唐代开始,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赏牡丹热潮,牡丹的魅力可见一斑。“长安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玩耽为耻。”这种赏花的习俗之热,“三条九陌花 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徐凝《寄白司马》),社会上青年男女“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 朝插镜中看。”(唐·罗隐《牡丹》),文人热情高涨,“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唐·徐 黄《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日喜爱的诗书也任凭尘埃覆盖,无暇顾及。
唐朝之后,牡丹的魅力依然没有削减,宋代赏花盛况亦如此,“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李清照的《庆清朝》描写了民间的纵情狂欢和宫廷的高雅清赏:“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 馆,竟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牡丹的魅力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深得人爱。这种风尚形成了繁华的一刻:“花开时节动京 城’夕、“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一个“动”、一个“狂”,把这种牡丹“热”表现 的淋漓尽致。
对牡丹的这种“狂”热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 赋!”(唐·白居易《买花))),出现了对牡丹“一国若狂不惜金”的情况,不少文人对此表示关 注和呼吁。白居易深爱牡丹,也对过分的狂热高呼“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 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稿。”晚唐王睿则在《牡丹》里直言斥责:“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 如狂不惜金。易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牡丹在此充当了“替罪羊”,牡丹乃一佳葩, 人人可以寄情,佳葩无辜,何罪之有!罪过在当时社会统治者奢靡的风气,倒也能从另一面反映牡丹的魅力对人民的吸引。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述:“冰清玉洁石做家,枝清叶净去繁华。只因错种 朱门下,却被人称富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