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概念出于中国哲学元气论,“韵”的概念由气而来。由于先秦两汉对人本质的确定,形神论思想的产生,形成魏晋时期独特的学术形态—玄学的形成,它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探讨,它以儒家精神为本质,崇尚外在形态,讲求人格精神的自由、自然甚至于道家所追求的放浪形骸的理想人格,许多名士们对此 进行探讨,形成一套特有的认识方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陶养出一种超尘拔俗的 精神品格,展现出一种鲜明的风气韵度,并将这种玄学人物的精神情操和外在行 为的独特风貌作为理想人格的典型体现,这开启了魏晋时代具有审美意味的人伦 鉴赏风气即清谈的盛行,借助于这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伦品藻之风,促发了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觉醒,使绘画传达揭示人物内在精神个性为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这在审美理想上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理念形成提供了条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 这一命题便在这种契机下应用而生了。它体现着传统文化“气”论精神在绘画艺 术中的自觉应用,在借鉴前代政治品藻方法的基础上,转化为抛开功利目的的审 美品藻的文化术语,促发了中国绘画发展向着由揭示人物内在精神个性,逐渐转 向传达画家内在生命精神,以显示笔墨的生机活力为特点的创作道路。“气韵生 动”论,把“气韵”作为绘画的第一法则确定下来,成为中国绘画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最初是表现一种人精神的回环绵延与儒雅风姿。由于山水画的形 成,导致“气韵”向山水画、花鸟画方面转化,出现了以笔论气、以墨论韵的笔 墨与气韵的种种关系。画家用笔时达到一种气势壮阔的审美效果,用笔的生气传 达出精神的生机,它的独立审美效果以超乎形象之上,显现一种精神面貌,显现 一种由气所生发的艺术效果,转化为气力的代名词,这是以气论笔。墨色的浓淡 深浅,晕染有致,这是以墨论韵,呈现出事物的不同质感。韵是对墨表现力的概 括和规范。韵之产生必依于气,无气即无韵,无韵则无以显气之“味道”。舍气无 以生韵,舍韵气则贫乏无味,甚至是一种死气。作画中是否洋溢者生动的气韵, 是鉴赏山水画水平高低的水准。五代荆浩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就指出气是笔,墨是韵。清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提出“气韵由笔墨而生”, 讲究“笔气”与“墨气”均得方为上品,“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用墨 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是得墨之气。”提出画家在运用笔墨过 程中,要有高深的修养与禅静之功,要懂得笔墨构成上的审美特性,使之发为无 意间,写出天地之真气。石涛在《画语录》中也提出“笔与墨会,是为氰氯”, 笔与墨的结合,就象天地之元气相会合那样自然、密切。这都在讲笔墨与气韵的 关系。到了清代,用墨与对气韵的追求,成为这一时期名家们争相掀起的风尚, 极大的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