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雄才(1910~2002),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画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从艺历程
1910年,生于广东省肇庆市人,祖籍高要市白土镇坑尾村父亲黎廷俊为裱画师,擅长绘画。受父亲的影响,黎雄才自小便喜欢绘画。
1924年14岁时,黎雄才入读肇庆中学,并曾拜高剑父的同窗陈鉴为师。
1926年16岁时,黎雄才得见高剑父,并拜后者为师。
1927年17岁时黎雄才进入高剑父主办的春睡画院,后又被高剑父推荐到烈风美术学校学习素描。
1932年,高剑父出资助黎雄才到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同年,黎雄才创作了《潇湘夜雨图》,并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
1935年,黎雄才学成归国,在广州市立专科美术学校任教。四年后,转到肇庆第七中学,又四年后受聘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职务是副教授。
1939年任教于肇庆第七中学。
1943年,受聘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 。
1948年,黎雄才担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以来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会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1950年至1952年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
1953年,创作《森林》、《三峡》,其中《三峡》在印尼万隆展览展出,引起轰动。
1952年至1959年任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其间创作了长卷《武汉防汛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8年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1979年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
1982年在香港。
1983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到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访问。
1982年和1983年分别在香港和菲律宾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访问了朝鲜、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1987年获广东省颁发“鲁迅文艺特别奖”。同年在广州、北京与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举行合作画展。
2001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金彩奖之成就奖”。
2001年12月19日上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在广州去世,终年91岁。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潇湘夜雨图》、《寒夜啼猿》、《一览众山小》、《森林》、《武汉防汛图卷》、《万古之春》、《寒江夜泊》、《珠江帆影》、《春江放筏》《竹林渔村》《好友月夜来》《风帆出峡图》《观云图》《春满漓江》《海滨所见》《黄山飞瀑》《雨后渔舟》《悠然见南山》《一道飞泉动秋山》《黄山百丈云梯》、《峨眉洗象池》等。
出版的作品集有《黎雄才山水画谱》、《黎雄才画选》、《黎雄才画集》、《黎雄才作品欣赏》等画集。
艺术成就
黎雄才自小打下扎实国画绘画基础。早年师从高剑父、司徒奇等岭南派画家,继承了“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思想。留学日本后,受当时流行日本画坛的“朦胧体”之影响,作品以山林雨景为主,柔和空灵,追求幽静隐逸的意境。此时期的代表作品为《潇湘夜雨图》。
黎雄才山水画的变革期在四十年代。四十年代的川渝、西北写生之行,使他的风格变得雄浑开阔。他开始转用强有力的笔法,以多变的笔墨增加作品的张力。五十年代,他的个人风格趋于成熟,《武汉防汛图》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黎雄才山水画的特征是以单纯的墨色制造多层面的山水绘画效果 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又善于以干擦法处理石青石绿的重色,并配合上飞白相间的互通互动画面效果,这种青绿山水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也是“黎家山水”特征之一[3]。 黎雄才的山水画中的松、石、水别有特色,画松更为一绝,以焦墨绘针叶,给人刚劲繁茂之感,故曾得到“黎松才”之雅号。
作品欣赏
黎雄才《春江放筏》
黎雄才《竹林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