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收藏指南 > 正文

不懈的诗境追求:陈敬友的中国画

时间:2016-08-05 13:30来源:99字画网作者:点击:
陈敬友近照

以“造境”为特点,以“感怀”为主旨,以“心象”为追求的中国画,重在“言志”,重在“抒情”,这不但成为中国画的审美品质,也成为中国画在表现上的高度与难度;正因为如此,形成了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学养素质、审美理想为形式意味的表达方式。

从这一点出发,陈敬友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取向,理想追求和美感表现。

陈敬友的中国画创作,基本以人与自然的交流、沟通和依存为主题,并以大量的精力去表现自然的时序变化和形态美感;尤其是他以敏感的心灵去体察自然界生命的奥秘和细微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中所暗含的情感因素。

陈敬友作品

画家的努力之处,在于把这一切转换为形式、语言、笔墨与美感。我们看到,在《清雨》、《云淡风情》、《葵园晨露》等,画家意在渲染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诗意氛围和美感魅力,画中少女的生命与向日葵的生命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滋养,因而清新俊朗、健美鲜活、生机郁勃。譬如,《云淡风清》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摹仿与再现,画家力避了形事下的物质性再现,转而为一种精神性的表达,使之从生活的逻辑关系升华为诗意的梦幻表现;亭亭玉立的少女与丰满充实的向日葵融为一体,在蓬勃的生命表现中互为契合与交汇,向日葵隐喻着少女如花的生命,少女的秀美健康则隐喻着世界的和谐与美好;在两种意象的互动中,形而上主题获得了揭示,令人在审美愉悦中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自然天籁的诗性。

陈敬友以写实的工笔画手法,细致精湛的刻画了人─少女、自然─向日葵的形象,尽管在手法上,以“三矾九染的写实风格去表现人与自然,然而他却略去了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和合理的生活细节,在“以情舍理”的原则下,使之从属于精神的自由,进而产生空间表现上的自由,一切以想象和理想为依据,使诗意主题直指生命本质。

显然,在陈敬友的作品中,他为之不懈努力的乃是对生命诗意的追寻。

陈敬友作品

应该说,就此而言,画家收获了辛勤劳动的果实,奠定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美感追求,在不断的深化中,他将倾心的“萧疏”、“苍凉”之美充分地展示在画面之中,用以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典雅、幽静的魅力,折射出画家特有的情怀与心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敬友出生在北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大自然陶冶了他的生命情趣和最初的天性,使他偏爱寒秋、冷雨、落雪等一类情境美感,从中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生命诗意─向晶葵在萧瑟中成熟并结果为沉甸甸的花盘,雪鹅等并未因秋的到来而停止嬉戏……,一切都展示为富于生命活力的现象。

显然,在陈敬友的作品中,他为之不懈努力的乃是对生命诗意的追寻。

陈敬友作品

在《雪鹅图》、《无语》、《凉雨》、《雪韵》等作品中,画家以小写意的手法,游刃有余的用笔,钩划出倾垂的枝干与肥厚的叶片,以及沉重的向日葵花盘,在删繁就简中使向日葵的意象简约、单纯,却又气韵生动,与之呼应的鹅则略呈工细特点,使画面出现收放、开阖、聚散的布局,增加了生动性与诗意氛围的营造。这是一种“实写”与“虚写”互为结合的绘画手段,它带来了画面的运动感和朴面而来的韵致气息,而作品在浓淡、繁简、虚实、疏密之间互动中,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美,而代之以动态美,表现出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精神状态和审美气息。

陈敬友以娴熟的水墨技巧工笔画法,深刻的阐释了人与自然、秋风萧瑟、冷雨苍茫、葵花傲然的主题,用以体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一种诗意。在“工而不工”中和“不工之工”的表现风格中,在不事张扬的小写意中,在笔墨渲染与优雅设色中,把传统花鸟题材带入到当代语境,完成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使命,使他的中国画创作在单一的主题中表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给人以精神愉悦,产生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陈敬友作品

当然,画家笔下的秋天与万物,并不是凝静之境,而是带有梦幻色彩的“感觉”性文本,它透示着隐喻式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以具象的意象去传达抽象的诗意,在简淡之中,营造了一种纯净、朴实、透明的感觉和境界。

陈敬友寻找到了他的诗意之路,完成了从“物我分明”到“物我两忘”的创作过程,在虚静、空灵的描绘表现中,以无言代有声,直抒胸臆,使之既有传统与现代维度上纵向的历史感,又有世界与民族维度上横向的空间感,造成了作品丰富的诗性。从历史上看,有成就的画家都不是按图索骥的结果,他们勇于探索与创造,终成大器,上有循此之路渐行渐远者,方能收获硕果。

我们期待着陈敬友,并寄予厚望。

作者:徐恩存(《中国美术》杂志主编 著名美术评论家)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