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画收藏百科 > 字画装饰 > 正文

郑板桥风骨-一枝清秀竹

时间:2011-04-01 12:48来源:99字画网作者:嫣然点击: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我国清乾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画驰名中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不少的珍贵遗产。

综观郑板桥的一生,虽为官时间不久,却廉正爱民,颇有风骨,堪称为官者楷模。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弟,一生经历三个帝王。在科举道路上,他经历三个阶段: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

1743年,50岁的郑板桥进入仕途,出任范县知县。

1745年,潍县发生了水灾、旱灾和虫灾,万亩粮田颗粒无收,百姓们只得吃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面对重灾,原潍县知县弃官逃走,朝廷将郑板桥由范县知县调任潍县知县。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郑板桥,看着一天比一天严重的灾情,在一连三次上奏朝廷开仓赈济没有回音的情况下,不顾县丞和典吏的反对,冒着私开官仓犯死罪的危险,断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借竹抒怀,以竹声喻民间疾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心连民间、情系百姓的一片深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上述这首诗,就是朝廷所派官员到潍县调查开仓赈济一事临别时,郑板桥所赠《墨竹图》画面的题诗。

郑板桥居官谨慎,为政清廉,断案公正,关心民间疾苦,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为百姓做过一些好事,郑板桥为了帮助灾民度过荒年,他大兴工役,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召来饥民就食赴工;又尽封当地豪绅粮仓,并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流供应,救活灾民无数。这些政绩在郑板桥的行书代表作《修城记》中可见一斑。《修城记》通篇仅用了多字,就全面阐述了修城的宗旨和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篇《修城记》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曾接到其弟郑墨的一封家信,内容是与邻家为争一堵墙而闹官司。郑板桥在劝慰其弟的信中写到:“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一再嘱咐“吃亏是福”。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宽容和高风亮节。年乾隆十八年,岁的郑板桥却被朝廷以擅自开仓、贪污国库钱粮的罪名罢官归里。难能可贵的是,郑板桥因赈济百姓而遭受贬谪时,依然无怨无悔,表现出为百姓办事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消息传开,百姓从几十里之外赶来,含泪为他送行。郑板桥与潍县父老惜别依依,分手的时候拿出自己画的一幅墨竹和一幅菊花,送给了两位老人,并在上面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渔杆。”直到他临终那年画竹时还说:“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画竹卖秋风。”

画如其人,诗如其人。郑板桥浪漫率真地表达了鄙视官场腐败、淡泊个人名利的凛然正气。这在贪官成群、污吏横行的当时,确实是不可多得的。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
分享到:
字画商城 | 书画家 | 字画百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画家加盟
北京翰韵九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2018 99zihua.com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77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4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