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
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 (303?—361?),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
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 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
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 称病离郡, 放
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
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
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
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
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
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
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
《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
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
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
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
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
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
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
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
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
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
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
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
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
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
“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
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
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
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
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
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时间:2010-08-21 11:55来源:99字画网作者:侍墨点击:
次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