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
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
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
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
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
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
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
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
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
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
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
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原载:99字画网(转载需以链接方式注明出处,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