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鸰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十四岁那年,父亲送我到深县文化馆学习绘画,那时文化馆每年冬天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培训班。给培训班上课的有四位老师,其中就有赵金鸰老师。那时我刚从农村来,连最基本的美术知识都没有,但就是从那次培训班开始,美术成了我一生的追求与事业,也是从那时起,与大我七岁的赵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老师之“德”
赵老师自幼就有非常的艺术天赋。酷爱绘画的他不是家传,也找不到美术老师,在文革期间也找不到任何学习资料,但他就凭着对美术的爱好、执着与天分,在读中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幅创作的美术作品。小有成就的他分别被几所美术院校招生老师和招文艺兵的部队领导看中,但均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无缘录取。可喜的是,爱惜人才的县文化馆馆长硬把他这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招录进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自此他的创作激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改革开放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在积极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同时,两家省报、一家省刊都提出调他去当美术编辑,正在抉择时,事业心极强的老馆长动情地劝说他不要离开文化馆,赵老师当即表示:哪儿也不去了!别人都不理解: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岂不是傻!赵老师说:“当我身处逆境时,老馆长调我到文化馆已是一步登天了,知遇之恩、做人的良心让我别无选择。”此后每每提起此事,赵老师从不言悔。好个重情重义的人!
当年文化馆美术培训班的学员们年龄大小不一,有的学员年龄比老师还大,但老师对学员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让大家都有家长的感觉。大家特别爱听赵老师讲课,一是规范、认真,更主要是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是课本上根本没有的,听起来入脑入心,特别受用。赵老师说:“我自学美术走了许多许多的弯路,现在再也不能让你们重走我的老路,要加快速度尽早成才!”赵老师带学生从不收一分钱学费,反而同学们到老师家去看画在老师家吃饭倒是常事。不管是礼拜天、节假日从不厌烦,几十年如一日,令人感动。现在浙江湖州学院教授李志刚,是当时赵老师在一次小学生书画展中发现的一个苗子,因没有标注学校使赵老师费尽了周折才联系到他的家长,后来老师在文化馆为他安排食宿,精心辅导,仅一年的时间使他以最高分被河北师大美术系录取,一时传为佳话。在当年,赵老师他们培养的学生被美术院校录取每年均占全地区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如今,赵老师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如李志刚、白联晟、贾占峰、李涛、李江涛、牛力生、马宝霞等等,都成为了各美术院校的美术教授、省级以上画院的一级美术师。我同样是从学画开始到被选调进北京画院成为,每一步无不倾注着赵老师的心血和汗水。